按月存檔:10 月 2025

維持階層需要多少報酬率?從數據看財富流動的現實

有財經部落客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若家庭資產想維持相同的社會位階,或從後段20%躍升至前段20%,大致需要達到多少年化投資報酬率。結果顯示:要維持前20%的地位約需 4.6% 的年化報酬;維持整體平均需 3.8%;而若要讓後段20%追上前段20%,則需高達 14.8%。

以此來看,巴菲特數十年平均約 20% 的報酬率已屬極為罕見,一般人要達到 14.8% 幾乎不可能。

那若改以「工作薪資成長」來追趕呢?假設月薪 3 萬、支出 2.5 萬,通膨率 2%、股債報酬率 6%、現有資產 80 萬,並希望 30 年後累積到 5,200 萬,我用 AI 粗略試算後發現:薪資必須每年成長約 7~8% 才有可能達成。這樣的成長幅度,其實相當不容易。

不過,民國80年跟110年的資料取得方式完全不同(一個是用調查另一個是大數據),所以這30年間到底改變了多少參考看看就行,倒是現在的自己處在哪個階段可以關心一下。

從台東舞蹈工作坊,到《誰來晚餐》的螢幕重逢

這幾天有兩部電視節目(鏡電視《文藝賦格》與公視《誰來晚餐》)的紀錄對象,跟我有些微妙的連結。大約12年前左右,我曾在台東參加古舞團工作坊,當時的一位高中生學員,正好就是《誰來晚餐》的受訪者。

雖然我們現實中只有幾面之緣,但透過社群演算法,偶爾仍會在動態牆看到對方近況貼文。這次透過節目專訪,在導演的鏡頭詮釋下,讓我從不同角度認識她們。

此外,我目前在高雄上當代舞課的老師,過去也曾與古舞團成員合作,學習過一些接觸即興的元素,或許正因如此,老師指導我時,可以很快告知我哪些想法觀念不適合我需要調整。

總之,無論從舞蹈、公視《誰來晚餐》,還是像是《換個爸媽過幾天》這類節目,對我個人有些很重要的啟發是——認識真實的自己很重要,如果能誠實勇敢面對原生家庭,人生的困擾大概至少能減少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