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UX

還是讀原文比較好

設計大舌頭翻譯 UXPin 電子書作者Jerry Cao的一篇文章6 Web Design Trends You Must Know for 2015 & 2016開發網站不可不知:2015~16年的 網頁設計趨勢

不曉得是不是譯者漏掉或是知道原文有瑕疵,所以有一句話沒有翻譯出來:

Placing all your important elements above the fold is now a well-known myth(把所有重要元素放在您首頁螢幕上方現今是個眾所皆知的神話), 結果這句話被外國鄉民在底下留言打臉,如果我們只看翻譯就看不到這麼精彩的對話了。

結論:
問題不在「喚起行動」(Call To Action)按鈕是否明顯可視,關鍵在當用戶開始信服想採取行動的當下是否您的「喚起行動」按鈕明顯意見,也就是

對「喚起行動」按鈕而言時間點比位置更重要(WHE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ERE for CTA’s)。

圖一:右方頁面長度是控制組的20倍,但是轉換量多30%

https://twitter.com/lukew/status/541986443598393345
圖二:
較少內容在首頁螢幕上方或許會激勵更多頁面下方的探索。

UiGathering例行活動使用者解密:行到水窮處(摘要心得)

UiGathering例行活動使用者解密:行到水窮處(摘要心得)

講員蔡志浩今天從產業觀察和社會結構轉變來談論台灣UX的困境與挑戰,開始時提到他在UiGathering有演講過兩次(第一次是2009年談需求發現和滿足、第二次是2013年談論閱讀研究),本身有認知心理學的學術背景以及業界經驗,

這次簡報有9x頁怕講不完,所以一開始就給了結論:

世界愈來愈複雜,單一專長能解的問題不是早被解完了就是讓機器來解了。還存在的問題都需要跨場域與領域的專業才能應付。在這個時代,任何專業,包括使用者經驗,都不該自我膨脹。大部分的時候,你沒有你以為的重要。

— Chih-Hao Tsai (@hao520) September 10, 2015

不要花太多時間追逐看起來很實用的專業。世界變化太快,這類專業多半存活幾年就會被取代。你還是要能從本質上了解現象與知識的關聯,才不會被每天冒出來的新詞迷惑。良好的基礎科學訓練仍然是把實務專業做好的基礎。

— Chih-Hao Tsai (@hao520) September 15, 2015

(例如IOT,Big Data等)

愈來愈覺得商業導向的研究,不論是消費者行為或使用者經驗,都不太能發現多了不起的商機。反倒是透過非營利活動,特別是長期在生活場域經營的,更容易洞察到深層的價值與機會。差別不在方法或專業,而在用心有多深。

— Chih-Hao Tsai (@hao520) August 22, 2015

使用者經驗在十字路口上

從事使用者經驗天份性格很重要(對人有沒有興趣很重要以及觀察的敏銳度)

剩餘內容摘要講員簡報寫的很清楚,UiGathering文字直播有提到很多當天內容,我只把還記憶的部分提一下,等簡報釋出大家就明瞭了(更新10/4早上講者已上傳簡報,連結在文章最底下)。

  1. 方法中心主義,只想要沒有標準差固定操作流程方法
  2. 不愛動腦,只想跟別人要答案的人必會遇上神棍
  3. 想學創新方法
  4. 照程序做的出來就不是創新
  5. 覺得只要創新沒有風險
  6. 只想捷徑,不想脫離框架
  7. 我們有個複製成功模式的文化
這幾年,台灣的企業、政府、社會、教育都日趨保守。這種情況最需要創新,但動機也最缺乏。開口閉口創新,最後都只挑最淺的做。或許不傷身體,但也沒有效果。解這難題需要膽識與智慧,專業知識與方法已經幫不上忙了。

— Chih-Hao Tsai (@hao520) August 13, 2015

8.各種難題需要膽識與智慧才能解

結論:使用者經驗的困境不在知識,而在文化

脈絡:

個體與企業

個體:價值- 》需求-》行為

企業:價值主張-》設計-》產品

蔡志浩 UX 產品

變與不變:

  1. 1947年的紐約地鐵 v.s 2015年的台北MRT
蔡志浩 UX MRT

變:1947年的人們都在閱讀,而21世紀的MRT都在玩手機

不變:大家都想利用時間做別的事情打發時間

2. 以前廟口 v.s 現在的便利商店

UX 蔡志浩

3.以前夫妻透過電話知道另一半在那裡 v.s 現在透過社群網絡

變:通訊方式(行為)

不變:知道對方的位置(需求)-》親近的家人應該要在一起(價值)

4. 子女代溝:以前子女留字條給雙親 v.s 現在子女躲在廁所用Line傳訊息給在廚房的雙親

變:通訊方式(行為)

不變: 家庭上下差距

反思

使用者經驗設計在台灣的困境跟心理治療愈來愈像:有行無市。每個人都覺得它很重要,工作機會卻不夠多。產業結構當然有問題,但是專業社群也該反思:我們自己能否創造足夠的價值?換句話說,我們有沒有把自己設計好?

— Chih-Hao Tsai (@hao520) May 3, 2015

台鐵的問題不只在美學。台灣人太習慣目的導向的生活,從來不懂得享受移動的過程。不重視過程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我們在意考試分數,而不是學習樂趣。所以我們有鐵道而無鐵道文化。沒有鐵道文化,當然就沒有美學了。

— Chih-Hao Tsai (@hao520) July 16, 2015

《Taiwan 2.0》小確幸現象透露的潛在需求:「台灣人需要學習過生活並建立自己的生活風格。台灣的設計,不論產品、服務或政策,都應圍繞在這核心需求上。」 http://t.co/yeaY3Ezwr7

— Chih-Hao Tsai (@hao520) August 10, 2015

太多台灣人過著一成不變又不健康的生活。台灣的產品、服務與政策都應該聚焦在透過設計促成行為改變,引導人們過更快樂更有意義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更有價值,產業才會更有價值。這才真正是趨勢與商機之所在。

— Chih-Hao Tsai (@hao520) September 8, 2015

現代世界本質就是「不穩定」

結構落差

個體會變,結構沒那麼快

蔡志浩

世代與時代

心理學專業就像醬油,每一種美食會需要它,但沒有人單獨使用


施子薇(Jill)三天前臨危授命才準備這場演講,所以簡報內容不多。

自我介紹:

台大心理系讀書時遇見從NASA回來的教授教導HCI,後來到國外留學學習相關知識,在國外工作寫代碼,回台灣趨勢科技寫軟體時再度遇見UX,開始跟UX建下緣分,後來到微軟當PM順便建立UX團隊,體驗國際工作的美式文化,後來再到中國Local公司建立UX團隊。

兩岸差異

2008年的User Friendly (中國用戶體驗大會) 新浪派2x位員工學習UX,當時來參加的員工,他們對UX是什麼都不知道,現在UX在中國很熱門,薪水很不錯,不過很多跟真正的UX有段差距。

中國互聯網發展

    1. 2011年左右在北京想搭計程車卻達不到,現在用App可以搭乘Uber等多家計程車單位
    2. 在機場等飛機可以叫美甲服務
    3. 上班使用App訂便當,35元人民幣(折扣十元),還送一雙真實的筷子。

Q&A:建立UX團隊部分

Jill:以往是因工作需求、學校科系會有固定的職位名稱(UR、F2E、UI等),但現實世界是這些角色的界定越來越模糊,未來希望兩三年後職稱能夠改成UX。

蔡志浩:

越小公司越有可能成立UX單位, UX部門未來會越難成立。


心得:

本來想跟大家分享當代心理學創造力大師的理論和參加趨勢科技帶領的如何做好UXer工作坊心得,不過上面文章讀者應該已經耗了不少時間,我直接總結心得好了….

個人創新力以及如何當個好「UX」的原則沒有改變。

    1. 你的專業知識只佔現實世界的百分之一都不到,真正的天才在某領域是大師,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連控制大小便都不會。
    2. 要先從個人做起培養好的創意習慣就有可能產生小c(小創造力),但不保證變成大C,新密因競爭慘烈,只有少數僅存,「運氣」會決定誰是大C,但沒有小c在你生活中發生創造力,您對文化的貢獻度就是零。
    3. 好的創意習慣簡單口訣:「多、膽、知、樂、省、力、變、合」。
    4. UXer就是溝通、溝通、溝通。
    5. UX推廣時要找到對的利益關係人,了解他(她)的影響力範圍和個性,聆聽意見感染對方
    6. 專業和通識都很重要。

「立委投票指南」網站-易用性測試回饋與修正

簡介:

「立委投票指南」 網站是個期望能減少盲目投票的開源專案, 初期主要是由一人開發                       Vote For Taiwan is an open-source project designed for inquiring issues/bills executed by legislators. It was developed without UX from scratch in a community , g0v, which is decentralized and full of freedom.

vote-for-Taiwan-homepage

專案執行時間:2015/5 

 

詳細介紹:易用性測試流程規劃

 

測試結果回饋與修正:

  • 全站搜尋有bug(後來已修正)

usability user feedback

user search error

  • 從清單要「搜尋立委」不好操作

原本畫面 original screen

after-menu-revision

更新過後after-revision

  • 法條介紹過長

law description

原始畫面

after-revision-law description

修正過後

  • 圖表沒經過整理,用戶看不懂無法消化

graph too complex

graph is easy to understand

修正過後

更多介紹:易用性測試流程介紹Usability Testing step by st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