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Writing

找到人生的損益平衡點

人生的損益平衡點

作者從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富爸爸的觀點來解釋工作的遊戲規則,教我們如何選個好的工作跳脫永無止境的競爭

企業的盈利方程式為銷售-費用=盈利

想要增加盈利只有2個方法一種是增加銷售第二種是減少費用

不僅是企業,從個人角度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思考

所得(薪水+工作獲得的滿足感)-必要經費(肉體+精神上的疲憊)=自我內在盈利

個人應該追求可以增加自我內在盈利感的工作方式,要怎樣才能增加呢?

  1. 不改變滿足感,降低必要經費

大部分的工作大多需要肉體勞力,如果學了好方法,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但沒多久這方法廣為人知,變成理所當然的常識,就跟社會大眾變得沒有差距了,但是讓自己在精神上減少,低於平均的工作壓力的方式,就沒有那麼容易普及,例如:有些人對有意義的工作,就算薪水比較低也願意做,對她而言不會感覺到痛苦的工作,只要沒有壓力就沒有必要恢復精神,也不用轉換心情,他所消耗的成本就比別人低,作者在這裡講的低壓力工作比較像是要對工作感興趣,而不是好玩,因為只要是工作難免會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

2. 增加滿足感,維持必要經費

選擇可以慢慢累積賞味期長的工作,而不是那種短期爆發性高產業,把自己的工作當成資產來看待而不是只有薪水收入跟支出概念

這本書用淺顯易懂方式介紹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我們或許沒辦法改變遊戲規則,但至少可以找到答案,過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以神之名,如何判斷宗教團體是不是邪教?

看完Netflix以神之名攝理教篇,想起多年前媒體工作者李怡志整理的德國邪教檢查表17條,如果身旁的親朋好友參加的組織有越多項目符合該17條時,該組織越有可能是邪教,看完之後你會發現不僅是宗教,這些招數技巧很多也可以在直銷、政治、甚至是某些意識形態的組織都看得到

分別是:

1、在這個團體中,你彷彿能找到過去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他們非常清楚,什麼是你在找尋的。

2. 當你一接觸這個組織,你對世界萬物就有了全新的看法。

3. 這個組織的世界觀非常簡單易懂,一目了然,並且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

4. 你很難對掌握組織的全貌,事實上,他們也不允許你仔細思考或是檢驗。你在組織中新認識的朋友會告訴你:「這很難用言語解釋,需要親身體會,要不要現在就過去看看?」

5. 這個組織有一個「大師」、「師傅」、「導師」、「老師」「上師」、「╳師」,只有他能知道宇宙或生命的真相。

6. 這個組織的教義才是唯一真實的、永遠的智慧。社會上的科學、理性思考等,都會被當作負面的、惡魔的或是不夠啟發。

7. 外界對於組織的質疑,反而被當作是組織正面的證明。

8. 這個世界即將遭遇大災害,只有這個組織才知道,要如何拯救地球。

9. 參加組織的人才是菁英,其他人都是病態與敗類,除非他們願意參加我們,讓自己獲得救贖。

10. 組織會要求你立刻參加。

11. 組織會要求成員透過服裝、飲食方法、自有的語言、嚴格的人際互動關係,將成員隔絕在社會之外。

12. 組織會要求你與過去的生活斷絕關係,因為這會阻礙你的成長。

13. 對你的性生活有嚴格規範,例如由「上面」替你選擇配偶、集體性行為或是完全禁慾。

14. 組織不斷賦予你許多工作,並佔去你所有的時間。你必須賣書、賣刊物、招募新成員、參加課程、靜坐靈修。

15. 幾乎喪失了獨處的時間,組織中的某個人總會整天纏著你。

16. 當你開始懷疑,為什麼組織當初允諾的「成功」並未發生時,組織會告訴你,是你投入不夠,或是信念不足,是你自己的責任。

17. 組織要求你嚴格遵循教義與規定,這是唯一獲得拯救的機會。

Nudge your mind, book review of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Have you ever tried to set a new year resolution such as weight-losing but giving up in the end? Such things usually happen!

For example, on Saturday morning, people might say they prefer exercising to watching TV, but once the afternoon comes, they are on the couch watching Netflix. How can such behavior be understood?

The author of “Nudge”, Nobel behavioral economy award, introduced two factors, temptation and mindlessness choosing,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The term “temptation” is easier to recognize than to define. We call something tempting if we consume more of it. Mindlessness choosing can be explained in many situations when people put themselves into an “auto-pilot” mode, in which they are not activel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ask at hand.

We usually think we can decide for ourselves. In fact, many effects around us influence our behavior, and we even don’t know about them. That’s why most people will use some self-controlle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is kind of issues.

By reading “Nudge”, we could understand these effects and use what the writer called “nudge”, a small and subtle pushes, to make decisions between real-world choices and then improve our life.

While some of the anecdotes are funny, many of the writer’s proposals contain the America so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that will take a while to comprehend for a reader of a non-American.

Until you are fascinated by these scenarios the author is addressing, I would suggest others read related books that explore in a much more engaging way.